近代莞邑地区的新式教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莞学堂”创建,翌年兴建官立国民学校8所,后又陆续兴办11所。至民国二十一年(1937),全县11个学区共有小学481所(县立46所、乡立55所、私立380所),学生58928人;县立中学2所(东莞中学、石龙中学),县立简易师范1所。至1949年,有中学(含师范)13所,学生近3000人;小学512所,学生5万多人。近代东莞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
        陈伯陶(1855-1931),字象华,号子砺,晚年永焘,又号九龙真遗,东莞中堂凤涌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探花,授翰林编修,官至武英殿纂修、起居注协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参与创办暨南学堂(暨南大学前身),1911年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后隐居香港。著作等身,著有《宋东莞遗民录》《胜朝粤东遗民录》《明季东莞五忠传》《孝经说》《袁督师遗稿》等,并主持修纂(民国)《东莞县志》。
              
陈伯陶穿御赐带膆貂褂画像(东莞市博物馆提供)         清东莞养和印务局陈伯陶编《东莞县志》(东莞市博物馆提供)
 
       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东莞虎门人,生于香港。1900年从北洋大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赴日本、欧美留学,同时协助孙中山做宣传及联络工作。26岁将《德国民法典》翻译成为英文版,成为世界标准版本。1911年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年仅30岁。此后历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部长,国务院总理等职。在立法、司法等方面成就堪称辉煌,被称为“民国第一位法学家”。著有《宪法评议》《宪法危言》《比较宪法》等。
                     
民国初年的王宠惠(王晓强提供)                                     王宠惠晚年(东莞市博物馆提供)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东莞石龙人,近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国学师从王国维、梁启超,西学则从吴宓,以史才、史学、史识知名。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国闻周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撰写的《中国史纲》,堪称近代历史教科书最好的范本,是他多年来史学研究与治史方法的重要成果。该书与顾颉刚的《上古史》、钱穆的《国史纲要》堪称三部史学界的国学著作。
    
历史学家张荫麟(东莞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