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 — 访我校校友王晓强
陈春凤/文
      王晓强,东莞理工学院2002届校友,东莞集邮狂人、文化使者。从12岁时对集邮萌发兴趣起,他就不断为收集珍贵的邮票而四处奔波。凭着对集邮执着的爱及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获得了不小成绩。如今,他身兼多职,既是广东省集邮协会集邮展览评审员、东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还是东莞市集邮协会邮展委主任和孙中山邮票研究会秘书长。他常常要参加各类展览,在不同地方、不同国家间来回奔波,但他充满活力,脸上仍常常挂着温暖的笑容,不带有一丝疲惫之意。因为,爱好成了事业,他在为自己最初的理想而奋斗着。
回首过去
       12岁时,王晓强便开始对集邮感兴趣。由于家庭的缘故,他从很小的时候便随家人辗转多地,开阔视野的同时,心智上相对同龄人来说更为成熟,对邮票之美的体会更为深刻。另外,王晓强家中有许多华侨的亲戚有时会从国外寄信回来,这给他的“集邮事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小时候,他所收集到的大部分都是有关古典文学的邮票,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透过邮票上惟妙惟肖的图案,王晓强既收获了不少知识,也对“美”有了初步的认识。“读书原本是比较枯燥的事情,但当你从邮票中学习到课本中的知识,就会特别有意思”,王晓强说。装订成套的以图案为主的有故事性的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引起了王晓强浓厚的兴趣。
      有了集邮这个爱好后,王晓强身体力行,参照东莞市集邮协会管理制度,在中学里创办了“厚街中学集邮协会”。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莞,网络还不盛行,大部分学生都对集邮比较感兴趣,集邮氛围浓厚。因此,王晓强在中学时代认识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创办邮协的过程里得到了不少同学及老师的支持。但在这个过程里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资源不足。对于一个学生社团,学校愿意提供的资金并不多,而能收集到的邮票更是少之又少,筹备一次邮票展览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面对这些挑战,王晓强勇敢应对。因为他认为,“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努力做好”,“虽然未来不知道会怎样,但我既然开始做一件事,就会坚持做下去”。于是,他和几个同学一起请假转了好几趟车去到东莞市集邮协会,向教育局的市邮协老师们反映情况。几经努力,老师们被王晓强认真的态度及不折不挠的精神打动了,为他们提供了支持,成功举办了学校的邮票展览。除此之外,他们还出会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名声大震,连校长和校友都有所听闻。
      如果说王晓强在高中创办集邮协会只是牛刀小试,那么,在大学里他围绕集邮所做的可谓是大展身手。因为,在东莞理工学院他得到更大的发展平台,有了更多的机遇。有了高中创办集邮协会的经验,王晓强很快便当上了东莞理工学院集邮协会的会长。任职期间,他有计划地筹备了两大有关宣传奥运会的活动。这两大活动不仅为莞工建设校园贡献了力量,也为他将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悉,这两场活动已被收录在当年的东莞理工大事记里。
      这两大活动之一是在2001年国家积极申奥的大环境下、东莞理工学院艺术节暨体育节期间,在学校“迎奥运”活动所举办的一场大型邮票展览。当时,作为校邮协会长,他积极向老师汇报活动筹备工作、跟学生会等社团沟通,协力筹备这一活动。活动期间,他选取了一张国家发行的申奥邮资明信片印上理工的申奥口号,在校内发行了近一万张。这一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反响,不仅被作为学校迎奥运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掀起了学校在周年庆典中发行“风光明信片”这一传统的高潮。
      2000年,我国举重运动员陈小敏获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举重比赛金牌,收闻喜讯后,东莞市邮协准备在2001年出版“陈小敏邮资明信片”。听到这一消息,当时刚获得2001年广东省一框集邮展览青少年最高奖的王晓强立即与市邮协联系,建议将出版“陈小敏邮资明信片”与学校邮展相结合,在莞工举办,这一建议得到了市邮协的同意。接着,王晓强向同样喜欢集邮的校长张遐龄汇报此活动。很幸运,他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同时,他更联系省内各高校喜欢集邮的大学生,寻求他们的帮助。终于,在多方协助下,“陈小敏举重邮资明信片首发暨学校体育邮展开幕仪式”于2001年在东莞理工学院顺利举办。与上一次活动不同,这次邮展面向全省,吸引了省内各高校及专家带着他们的藏品前来参加。最难得的是陈小敏本人莅临邮展,在现场签发明信片。同时,校长张遐龄、校团委书记邢大立和学生处等领导也出席了邮展。这次活动也吸引了校内外广大学生前来观摩,取得圆满成功。
      通过筹备这两大活动,王晓强认识到,做一件事情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因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去做,要认真去做、想方设法去做,一鼓作气做到最好。除此之外,学生作为资源匮乏的弱势群体,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
展望未来
      现在,王晓强以集邮和地方史研究为终身事业,专注于邮史研究和东莞近现代史研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让东莞文化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全面认识东莞。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会认为东莞是块“文化沙漠”,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东莞的认识不够全面且存在不少误区。人无完人,每个城市也有它的不足。但这不是东莞的全部,东莞亦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所以,很早之前,王晓强就立志于当一名宣传东莞的文化使者并在现实中付诸行动。这些年,为了收藏到东莞的历史文献,他经常奔波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如有需要,他还会出国收购。除此之外,他活跃于各大邮票展览会场,积极向外界推广东莞文化。例如,在2013年,他带着集邮作品《东莞邮政史(1895—1949)》(五框)赴澳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集邮展览并获得了镀金奖,这次参展进一步提升了东莞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获奖回莞后,他联合东莞市政协文史委、莞城图书馆成功举办“尺素乡情”专题汇报展,并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嘉奖。
      当然,王晓强心里有着更宏伟的计划,他说:“东莞(地方史研究)是个立足的基点,但我们要去广东省、全国甚至整个亚洲做(地方史研究),这样才会拓展一个人的视野。”当谈及筹办博物馆的计划时,王晓强表示,现在,自己主要将精力放在邮史和地方史研究上,筹办博物馆时机未到,还需继续积累。“但我心中的博物馆早已形成,而要在哪里办、怎么办等都是机缘巧合的事了。关键是要做好心中的博物馆,而不是流于形式。”
深情寄语
      听到母校要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时,王晓强激动地说:“这个事情很好!”但他也表示,我省理工科高校多,竞争大。王晓强建议:“母校应多思考怎样做出东莞特色;另外,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文化的支撑,在培养高水平理工科人才时也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最后,王晓强对师弟师妹们寄语道:“刚出来工作千万不要想着马上要赚多少钱。你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坚持。但这也要建立在你有正确的判断基础之上”。
      回顾王晓强的人生历程,他一直在以一颗热爱事业的心、一股对事业最纯朴的执着劲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他,是在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用最具激情的动力去圆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