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松山湖校区)

总建筑面积:24000 平方米

层数:地上5层、地下1层

主创建筑师:龚维敏(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主要作品:深圳北站(2007)深圳特区报业大厦(1994)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1998)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1992)

主要奖项: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2001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1年、2007年)、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象征,在视觉上拥有标志性的地位,与主要校园广场空间相对应。总平面在各个方向上都与都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空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图书馆简单的平行四边形体量在周边复杂的建筑轮廓中寻求一种标志性的存在及宁静的品质。四边形长短边成60度角,短边与中心区建筑网格一致,长边与西、北侧自然及水系的走向向呼应。

总体来说,图书馆从空间的透明性、开放性中获得了与环境的亲和力,从强烈的水平性中获得了宁静的品质,从挺拔的直线和纯粹的几何形态中获得了力量感,在本体的建筑语汇和空间形式中得到了仪式性的表达。

图书馆的主要阅览空间采用开敞大空间,以求得使用上的灵活性。设计采用“街道式”的空间组织方式,将一条宽约8米的L形中庭(“内街”)以及三条5米宽的采光井嵌入平行四边形体量中,使光线达到内部空间深处,同时也将大进深的阅览空间划分成既分又合的多个区域。“内街”立面采用U形玻璃墙间隔布置,使其获得“街”的立面感,增加内部空间的层次感。

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有明确仪式感的行进序列:第一进程空间:从广场大台阶至敞廊(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敞廊架空空间使建筑成为了多种事件与行为的集散地:聊天、等候、自行车停放、穿越……

第二进程空间:从敞廊进入门厅,在此视线可及“内街”及天窗。

第三进程空间:行走室内大台阶至二层休息厅,“内街”空间进一步展现。

第四进程空间:沿直跑楼梯行至主要阅览层(三、四层),由此可由天桥跨越“内街”或者在采光井的标识下进入各处阅览空间。整个过程伴随着“攀升”和“仰望”的行为而进行,空间在行进中一层层地逐步展现。